微信社交潜规则火了:朋友圈跳赞的人,不值得深交?

微信社交潜规则火了:朋友圈跳赞的人,不值得深交?

作者 | 帆书 · 瑾山月

前阵子,一则被好朋友“跳赞”的帖子,火了。

博主称,她与三个好友夜游西湖,大伙都拍了不少照片发朋友圈。

结果半小时后一看,她们共同的一位好友,给其他三人都点了赞,唯独跳过了自己的那一条。

气得博主当时就没有心情继续玩了,但她又不好意思说,只能将这件事暗暗压在心头。

她越琢磨越难过:“明明都是好朋友,凭什么冷落我?”“难道我被她屏蔽了?”“我哪里得罪她了吗?”……几天后,博主实在内耗地不行,这才发帖吐槽。

谁料帖子一出,竟引发网友们的集体共鸣,更撕开了互联网社交的华丽面纱。

有人说,平时浏览朋友圈,都像“批奏折”,挨个点赞、评论,但轮到自己发了,好友们却一个个玩消失,让人非常不爽。

有人说,朋友圈点赞也透露着人情世故,你以为“互赞”是一种礼貌的回应,别人可能压根瞧不上你,懒得和你互动;

还有人说,微信里一股班味,朋友圈全是广告,早就没了分享的那份心,朋友圈关闭好几年了……

原来,天下人“苦朋友圈久矣”!

多年前,大家刚用微信时,朋友圈用来分享快乐,记录生活。

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朋友圈变得面目全非,让人颇感压力。

生怕说错话,被领导同事看见,生怕做错事,引来嫉妒、反感。

曾经,朋友圈出现过一个bug,就是私密发的圈,也能被人看到。

那一会,好多人慌了神,忙不迭地开始删自己的分享。

过去那种发圈的坦率,早已被各种担心取代。

想发圈,顾虑重重,刷微信,也是越刷心情越复杂。

看见人家买房买车,心中不免焦虑;

看见人家秀恩爱晒幸福,又暗自伤神。

如今的朋友圈,不再是虚拟世界里的乐园,反而成了内耗发源地。

看过一个帖子,网友@文文 的分享,令我感同身受。

一次,她发现了一家口味不错的粤菜馆。

就附上定位,发了圈,还配文“是等了一个小时也值得的程度”。

发圈时,她心中满是欢喜,发圈后,几分钟看一次手机,盼着有人分享这份喜悦。

结果令她大失所望,整整一个下午过去,一个赞,一条留言都没有。

随即她开始紧张:文案有问题吗?定位不对吗?有炫耀之嫌吗?

如果现在删掉,显得自己多脆弱似的,不删,这条朋友圈意义在哪?

果真是,一条朋友圈扯出八百场内心戏。

我自己也碰上过这种糟心事。

一年公司团建,去一个森林公园。

那天,我很有兴致地拍照,晚上回家后,又一一修图,最后按路线排放了人物和景物的顺序。

十点整的时候,我按下发送键,一条完美到爆的九宫格,就这么水灵灵地发出去了。

不出几分钟,同事们就纷纷点赞,我虚荣心大大被满足。

但不一会,有人留言说:精修的朋友圈,毛坯的人生。

对方可能只是玩笑一把,但我心里却别扭起来。

许是夜深人静了,我竟开始难过:

为什么为了一条朋友圈竟如此造作?

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过程,一路上只顾着拍照?

为什么过着毛坯的人生,却在精修朋友圈?

一连串“为什么”,在那个晚上,让我失眠。

《数字化孤独》一书中说:

“在过去的十年里,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科技来建立、维持社交关系,但我们反而变得更不快乐……

如今,人们只获得了少量的多巴胺(一种与奖励机制相关的化学物质),却没能获得大量的催产素(与爱有关的荷尔蒙)。”

人,毕竟是一种社会动物,无论现实还是网络,都会陷入人际关系的旋涡。

朋友圈里的点赞、跳赞,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背后牵扯很多考量。

弄明白“点赞江湖”中的潜规则,或许我们就没这么内耗了。

有人说,成年人的世界里,朋友圈是最复杂的地方。

每当你做了分享,那些秒赞的人,大都与你是“利益共同体”。

要么是有工作交集的人,要么是有生意往来的客户;

要么就是能为彼此提供情绪价值的家人、朋友。

作家大冰说:这是个需求决定关系的时代。

在这个世界上,关系的本质,正是价值互换。

也就是说,朋友圈没有无缘无故的赞,微信好友也是心中有杆秤。

自媒体人@老张,曾是一家外企白领,主要负责维护公司的代理商。

他微信好友,最多的时候,有一千多人,随便发条朋友圈,都几十个赞。

尤其是事业上升期,他升任区域总经理后,朋友圈那叫一个热闹。

就连他吐槽辅导孩子写作业这种鸡毛蒜皮,都有一堆人留言支招。

但是,当他裸辞创业,又创业失败后,朋友圈忽然变了天,冷得不行。

且不说点赞聊聊无机,且不说有人故意跳赞,很多人都背地里把他删了。

老张就很感慨:这世上,没人会一直为你捧场。

永远不要盲信一段关系,朋友圈也不存在凭空而来的交情。

所谓的“点赞之交”,也需要彼此价值感做支撑。

博主@安西南大学 毕业后,和一位朋友一起创业。

每当遇到困难,两人都会互相打气,然后加班加点讨论方案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公司逐渐壮大,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
一次,公司遭遇严重的财务危机,朋友二话不说,卖了自己的房子填补资金的坑,博主也毫不犹豫拿出自己所有积蓄,帮公司渡过难关。

十多年时间里,两人携手并进,关系比亲兄弟还亲,社交平台的互动也十分密切。

朋友圈,是社会的缩影,好友之间的互动,也暗藏着成年人的社交规则。

要对彼此有用,才能互相关照。

还刷到过一个帖子,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——

要不要关闭朋友圈?

博主自述,有一段时间,她一打开朋友圈整个人就非常焦虑。

一起毕业的同学买房又买车,她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焦头烂额;

同期做短视频的同行又出爆款了,她的稿子第三次被客户打回了;

又一个朋友官宣二胎,而她还在面对父母的催婚……

看到大家都在闪闪发光,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受挫。

而一塌糊涂的生活中,她又倍感孤独。

大家好像在朋友圈躲着她走,“跳赞”的事也一次次发生。

朋友圈令她越来越痛苦,一个冲动,她就把朋友圈关了。

最开始,看手机的惯性使得她浑身不自在。

为了戒掉这个毛病,她就故意给自己找事做。

打扫卫生、烹饪美食、户外健身、约朋友逛街,看电影、听音乐会……

日子眼见一天天充实起来,她也不知不觉地放下手机,全身心投入生活。

如今,朋友圈已关闭了三年之久,她整个人都好多了。

有人说,朋友圈看似重要,却也是虚拟世界的一角。

我们的主线任务,还是回归现实,把小日子过好。

工作上干得出色,家庭上充满幸福,人就不会患得患失。

有分享和记录的心情,就发发圈,坦坦荡荡,轻轻松松;

不想被打扰,不想受影响,那就关闭朋友圈,也未尝不可。

《纽约客》的撰稿人凯尔·查卡,有个观点:

社交工具只是工具,人生活的目的,是获得真实的平静与幸福。

看淡朋友圈,也看轻无所谓的关系。

去具体的生活中做具体的事,就能摆脱焦虑与内耗。

有人说,对待朋友圈的过程,就是一个人渐渐成熟的过程。

最开始,咱们每天有分享不完的蓝天白云,文案也写得十分走心。

当经历一次次失望后,又开始害怕被凝视,担心被误解。

于是,朋友圈的分组越来越多,好友设置越来越复杂。

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生活和情绪,彻底隐藏起来。

其实,发不发朋友圈,有没有人关注,不重要。

重要的是,把朋友圈之外的生活,过得漂亮。

抓住真实的幸福,才是我们人生的主线任务。

作者 | 瑾山月

排版 | 阿灿

图片 | 图虫创意

原标题:《微信社交潜规则火了:朋友圈跳赞的人,不值得深交?》

阅读原文

相关阅读

上瘾(今婳)全文阅读
365体育直播下载安装

上瘾(今婳)全文阅读

⌚ 08-30 👁️ 2519
凹3究竟是什么? 同人爱好者的宝藏网站
365体育直播下载安装

凹3究竟是什么? 同人爱好者的宝藏网站

⌚ 08-17 👁️ 3013
广东最赞的29家酒店
365提款成功但是不到账

广东最赞的29家酒店

⌚ 09-13 👁️ 99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