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种来源: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宜山县的地方品种,栽培历史已久。原广西农科所1963年从宜山县北牙公社搜集,品种登记号为夏第13号。分布于中部的宜山、忻城、河池、罗城等县。过去栽培较多,目前种植面积渐少。
特征特性:植株较高,一般80-90厘米。茎粗中等,株型开张。叶大,卵圆形,绿色。紫花。灰毛。有限结荚习性。主茎节数20个。2粒荚多,平均每荚1.7粒。荚熟时呈灰褐色。粒扁圆形,种皮黄色,有微光,脐褐色。中粒种,百粒重15-16克。为四季大豆区夏大豆中熟种。生育日数120天左右,比平果黄早熟3-5天。1974年在南宁6月4日播种,6月8日出苗,8月7日开花,10月4日成熟。耐肥、耐湿、耐阴性中等,耐瘠性强。在肥水较足情况下,叶大,秆软,节间伸长,遇大风丽,有轻度倒伏。裂荚性中等。虫食粒率一般在10%左右,不易生褐斑,褐斑粒率仅1%左右。
产量表现:产量稳定。1974-197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试验,平均亩产227斤。品质中等。脂肪含量17.9%,蛋白质含量41.9%。
栽培要点:不择土壤,山区、平原均可,适于中等肥力土壤种植。如在肥沃地种植要适当稀植。一般每亩保苗1.5-18万株。播种期以5月底6月初为适期。